趨勢1.全產業電商化
未來任何行業都會完全或部份與電商連結,電商不只帶給流通業衝擊與機會,更蔓延至農業、教育、觀光、時尚、音樂、媒體、交通等領域。近來熱門產業關鍵字「互聯網+」,是在實踐產業電商化的概念下,把互聯網和各行業串聯整合、轉型升級。
對此,台灣可作為「垂直電商的典範創新者」,以深耕優勢垂直領域創造獨特價值,特別在時尚、旅遊、金融、農業、家具、餐飲等垂直電商領域。
未來任何行業都會完全或部份與電商連結,電商不只帶給流通業衝擊與機會,更蔓延至農業、教育、觀光、時尚、音樂、媒體、交通等領域。近來熱門產業關鍵字「互聯網+」,是在實踐產業電商化的概念下,把互聯網和各行業串聯整合、轉型升級。
對此,台灣可作為「垂直電商的典範創新者」,以深耕優勢垂直領域創造獨特價值,特別在時尚、旅遊、金融、農業、家具、餐飲等垂直電商領域。
趨勢2.生態系的競爭
新世代的電商競局,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不僅是購物平台的競爭,還需從整個產業鏈或生態系的角度觀察。
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例,三個電商服務體系分藉本業優勢,透過投資、併購在各領域進行戰略布局,逐步建構起各自的網路生態系。例如,阿里巴巴從電商出發,擴張到支付、社群、媒體、影視、地圖、遊戲、叫車、旅遊、金融等。
在這個情況下,台灣可作為「巨型電商的技術供應者」,以前瞻技術打入全球電商生態系,特別是在巨量資料分析、購物搜索與口碑引擎、新興物流技術、地址定位掌握、智慧擬真與展示科技等技術發展,或發展電商所需硬體裝置。
新世代的電商競局,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不僅是購物平台的競爭,還需從整個產業鏈或生態系的角度觀察。
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例,三個電商服務體系分藉本業優勢,透過投資、併購在各領域進行戰略布局,逐步建構起各自的網路生態系。例如,阿里巴巴從電商出發,擴張到支付、社群、媒體、影視、地圖、遊戲、叫車、旅遊、金融等。
在這個情況下,台灣可作為「巨型電商的技術供應者」,以前瞻技術打入全球電商生態系,特別是在巨量資料分析、購物搜索與口碑引擎、新興物流技術、地址定位掌握、智慧擬真與展示科技等技術發展,或發展電商所需硬體裝置。
趨勢3.感性化的電商
電商產業長期以理性競爭為主,面對中國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美國Amazon等電商巨人的競爭環境,若能夠從感性面切入,多一點溫度、感性、溫柔,較能夠創造電商產業的差異化優勢。
由此可以思考台灣作為一個「感性電商的創意行銷者」的機會,以滿足消費者感性需求,避免價格競爭,但需掌握影視內容、情境體驗、人文關懷、故事策展、社群經營等關鍵元素。文/來源:中時電子報
電商產業長期以理性競爭為主,面對中國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美國Amazon等電商巨人的競爭環境,若能夠從感性面切入,多一點溫度、感性、溫柔,較能夠創造電商產業的差異化優勢。
由此可以思考台灣作為一個「感性電商的創意行銷者」的機會,以滿足消費者感性需求,避免價格競爭,但需掌握影視內容、情境體驗、人文關懷、故事策展、社群經營等關鍵元素。文/來源:中時電子報
******************************************************************************************
台商危機所在 - 競爭優勢流失 文/來源:中時電子報
大陸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25號文》),替代去年末發佈的《62號文》,繼續維持台商既有的稅收優惠,台商譽為「定心丸」。但這顆「定心丸」只能讓台商暫時安心,長期而言,台商真正憂患在自身競爭力的衰弱及台灣母體經濟體優勢流失。
《25號文》主旨是「新老劃斷」,已與地方簽訂的稅惠協議將繼續有效,已兌現的既往不溯;已定優惠期限的按期執行、未定優惠期限的繼續執行並設置過渡期。但是《25號文》對未來的「新優惠」設定了較高門檻:今後各地區及部門出台新的稅收優惠,要報國務院批准。
業內預計,大陸各地方政府昔日招商利器「稅惠」將面臨很大程度收縮,包括多地現有的企業所得稅「三年免、五年減半」優惠。《25號文》只不過是延長優惠、提供「緩衝期」而已,台商遲早要面對「稅惠危機」。大陸對台商的政策,原則上是比照外資、同等優先。對此,陸資一般認為部分地方政府已給台商「超國民待遇」,但在陸台商卻多認為,大陸仍把他們當外人看待,行業准入「大門」進了還有「小門」。《62號文》甫出,不少台商及台灣媒體認為大陸收縮稅惠是針對台資。近幾個月台商的心聲已由各管道上達,大陸當局亦及時回應,《62號文》頒出僅5個月就告緩行。但客觀看,大陸整飭稅惠,確實如陸財長樓繼偉所言「不是針對台商」,而是關乎大陸對外經貿的「大棋局」。首先,大陸經濟開放格局早已不是1980至1990年代的「幼稚模樣」,大陸30年改革開放,全球資本源源湧入中國淘金,資金來源早已不再依賴港台,台商的優勢已大幅縮減。
其次,眼下北京正構建以自貿區為載體、施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的對外經濟模式,規範稅收、統一指標是大趨勢。習近平「一帶一路」提出後,大陸在周邊頻頻佈局自貿區,未來,治理營商環境大勢不會逆轉,雖不是針對台商,亦不會單因台商而止步。
事實上,大陸各地現行稅收優惠亦有短板。多年來,大陸地方官員講政績,稅惠「一個地方一個樣」,「一屆政府一個樣」,不確定性大。習近平治下,反腐推進至各地,地方官員變數亦多,對台商而言,「人治」並不安全。整飭稅惠就是「暗箱透明化」,長遠來說,未必是壞事。
就北京而言,營商治理雖為勢必之舉,卻不可操之過急。此番緩行《62號文》,亦可見之前一紙公文「秒殺」各地現有稅惠協議,已損及陸資、外資、台資大批企業,不利政府公信力。時下大陸經濟進入低緩週期,多行業存在下行風險,北京當局的貨幣財稅政策,都應以維持市場資金寬鬆為主,切不可釜底抽薪。
未來稅收及營商治理,大陸當局更需重視策略技巧。首先應著力防止非法稅惠、防止地方政府招商惡性競爭,同時要格外關照中西部等弱勢地區、關顧企業合法利益;《25號文》要求地方出台新稅惠要報國務院,北京不妨區別地域及行業,制定實施細則,必要時甚至可「一事一議」;有消息指,未來對台灣開放自貿區,極可能是在市場准入環節就明確規範財稅政策,以免將來「翻舊帳」。
大陸已暫停清理稅惠,未來縱然取消也會保持較長的「緩衝期」,加之各地現行稅惠協定時限各異,故重啟《62號文》的可能性不大。
大陸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25號文》),替代去年末發佈的《62號文》,繼續維持台商既有的稅收優惠,台商譽為「定心丸」。但這顆「定心丸」只能讓台商暫時安心,長期而言,台商真正憂患在自身競爭力的衰弱及台灣母體經濟體優勢流失。
《25號文》主旨是「新老劃斷」,已與地方簽訂的稅惠協議將繼續有效,已兌現的既往不溯;已定優惠期限的按期執行、未定優惠期限的繼續執行並設置過渡期。但是《25號文》對未來的「新優惠」設定了較高門檻:今後各地區及部門出台新的稅收優惠,要報國務院批准。
業內預計,大陸各地方政府昔日招商利器「稅惠」將面臨很大程度收縮,包括多地現有的企業所得稅「三年免、五年減半」優惠。《25號文》只不過是延長優惠、提供「緩衝期」而已,台商遲早要面對「稅惠危機」。大陸對台商的政策,原則上是比照外資、同等優先。對此,陸資一般認為部分地方政府已給台商「超國民待遇」,但在陸台商卻多認為,大陸仍把他們當外人看待,行業准入「大門」進了還有「小門」。《62號文》甫出,不少台商及台灣媒體認為大陸收縮稅惠是針對台資。近幾個月台商的心聲已由各管道上達,大陸當局亦及時回應,《62號文》頒出僅5個月就告緩行。但客觀看,大陸整飭稅惠,確實如陸財長樓繼偉所言「不是針對台商」,而是關乎大陸對外經貿的「大棋局」。首先,大陸經濟開放格局早已不是1980至1990年代的「幼稚模樣」,大陸30年改革開放,全球資本源源湧入中國淘金,資金來源早已不再依賴港台,台商的優勢已大幅縮減。
其次,眼下北京正構建以自貿區為載體、施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的對外經濟模式,規範稅收、統一指標是大趨勢。習近平「一帶一路」提出後,大陸在周邊頻頻佈局自貿區,未來,治理營商環境大勢不會逆轉,雖不是針對台商,亦不會單因台商而止步。
事實上,大陸各地現行稅收優惠亦有短板。多年來,大陸地方官員講政績,稅惠「一個地方一個樣」,「一屆政府一個樣」,不確定性大。習近平治下,反腐推進至各地,地方官員變數亦多,對台商而言,「人治」並不安全。整飭稅惠就是「暗箱透明化」,長遠來說,未必是壞事。
就北京而言,營商治理雖為勢必之舉,卻不可操之過急。此番緩行《62號文》,亦可見之前一紙公文「秒殺」各地現有稅惠協議,已損及陸資、外資、台資大批企業,不利政府公信力。時下大陸經濟進入低緩週期,多行業存在下行風險,北京當局的貨幣財稅政策,都應以維持市場資金寬鬆為主,切不可釜底抽薪。
未來稅收及營商治理,大陸當局更需重視策略技巧。首先應著力防止非法稅惠、防止地方政府招商惡性競爭,同時要格外關照中西部等弱勢地區、關顧企業合法利益;《25號文》要求地方出台新稅惠要報國務院,北京不妨區別地域及行業,制定實施細則,必要時甚至可「一事一議」;有消息指,未來對台灣開放自貿區,極可能是在市場准入環節就明確規範財稅政策,以免將來「翻舊帳」。
大陸已暫停清理稅惠,未來縱然取消也會保持較長的「緩衝期」,加之各地現行稅惠協定時限各異,故重啟《62號文》的可能性不大。
在「緩衝期」內,台商如何趁勢化解危機?
其一,勞動密集型產業須儘早撤離,向東南亞、大陸中西部轉移,台企與其他國家地區外資都該正視大陸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現實,近期昆山和東莞的鍵盤、滑鼠廠商倒閉,正在印證這一趨勢。
其二,不準備撤離大陸的台資,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以製造業為例,台資製造業大部分核心研發部門多仍留在台灣,劃地自限的結果,難免落入低端產業的「勞動力陷阱」,今天大陸諸多製造業已擁有完整產業鏈,包括研發。前車之鑒是,HTC研發部門固守台灣,最終失卻大陸市場。台灣高端製造業研發環節應儘快向大陸轉移,搶市場先機。
其三,兩岸經濟同質化競爭日趨明顯,台資應轉向自身優勢行業,力求與陸企互補。台灣金融、物流、服務業發達,極具競爭力,這幾類產業在台經濟占比約7成,而島內人口有限、市場匱乏,上述產業若進入大陸,台銀行服務具優勢,同時可供台企在陸融資,可獲雙贏。近期福建引進台資銀行,是喜訊,但尚未形成規模,還應呼籲大陸儘快出台相關扶持措施。
其一,勞動密集型產業須儘早撤離,向東南亞、大陸中西部轉移,台企與其他國家地區外資都該正視大陸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現實,近期昆山和東莞的鍵盤、滑鼠廠商倒閉,正在印證這一趨勢。
其二,不準備撤離大陸的台資,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以製造業為例,台資製造業大部分核心研發部門多仍留在台灣,劃地自限的結果,難免落入低端產業的「勞動力陷阱」,今天大陸諸多製造業已擁有完整產業鏈,包括研發。前車之鑒是,HTC研發部門固守台灣,最終失卻大陸市場。台灣高端製造業研發環節應儘快向大陸轉移,搶市場先機。
其三,兩岸經濟同質化競爭日趨明顯,台資應轉向自身優勢行業,力求與陸企互補。台灣金融、物流、服務業發達,極具競爭力,這幾類產業在台經濟占比約7成,而島內人口有限、市場匱乏,上述產業若進入大陸,台銀行服務具優勢,同時可供台企在陸融資,可獲雙贏。近期福建引進台資銀行,是喜訊,但尚未形成規模,還應呼籲大陸儘快出台相關扶持措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