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兩岸產業競合 VS 中國製造「2025」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處浪尖上,全球各國都強力搶占製造業版圖,爭相啟動國家級計畫,將強化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升到國家最高戰略,優先推動製造業創新升級,以帶動科技產業與整體經濟發展。

台灣也加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際賽局,行政院將在6月4日至5日召開「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生產力4.0要旨在於產業鏈要素組合與布局再創新,以提升附加價值。

會議主題以發展具競爭優勢的產業與科技為核心,90%在如何促進台灣生產力數位化、機器聯網化(M2M)發展;10%聚焦於精密3D列印科技、智慧化生產線、工匠養育機制、產學合作等改革行動。
2011年美國發動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2013年德國推動工業4.0戰略,儼然成為第四次革命的代名詞。2015年,大陸啟動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計畫,期待以30年為期,讓「中國製造」更精良且更強大。

工業4.0是從自動化工廠進階到智慧工廠的「智慧製造」;是從大量標準化粗放產品製造轉變為高精度高質量的批量訂製型製造;它可以是「城市製造」,在城市或近郊建設先進製造工廠,靈活運用居住城市的菁英人才;它是「綠色製造」,強調低能耗與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永續發展。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特色的工業4.0,是實現其製造業由大到強的大戰略,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個十年進入世界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進入世界強國的中位;第三個十年即2045年,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最終要在2049年(建國100周年)成為製造強國。大陸的產業發展落後美德日等強國,多元化粗放式的產業發展,多處於工業1.0階段,必須採行2.0、3.0、4.0並聯式發展,以加速深化改革。


同時列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ICT信息產業、機器人等先進製程設備、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生醫及高端醫療機械、農業機械。十大領域皆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承擔大陸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角色,需要結合高科技產業與現代化製造業,才能符合「智慧製造」的發展目標。

除此之外,製造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模式創新、充沛的高級技能與工匠人才,更是中國製造2025推動的關鍵成功要素!

大陸正吸納全球製造業的精華,紅色供應鏈未來將會更強大,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將更加劇,兩岸產業競合進入惡水區 。

台灣要推動「生產力4.0行動方案」時,參考善用製造強國的策略與科技之外,台商20多年積累大量優質製造的經驗與智慧是無價珍寶,需要卓越的知識管理、分享、傳承與精進,這是台灣製造業與科技業精益求精的堅強根基!

*****************************************************
陸港觀盤-中國製造2025 概念股長線可期
「中國製造2025」是在2014年12月首次被提出來,並於2015年3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再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加以闡揚,漸漸受到市場關注。在經李克強簽批後,上周(5/19)中國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並已下發到各單位。

文件中表達將堅持「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且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為基本原則。

文件中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並透過三階段,依序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階段,中國計劃於2025年前擠身進入世界製造強國行列,目標為接近德國、日本的工業化程度,也就是製造強國戰略的第1個10年:「中國製造2025」;第二階段,期限拉長到2035年,期許能進一步提高中國整體製造業水準,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的中等程度;第三階段時程表,則設定在中國「建政百年」時,即2049年,綜合實力能名列世界製造業強國最前端的企圖心。

文件中明確列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階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設備、海洋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先進的鐵路交通設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設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此外,文件也明確提到將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慧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項重大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來製造業大幅運用機器人,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資料,中國工業用途機器人2013年銷量達到了38,680台,年增率逾4成,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1大機器人生產國。

國際機器人聯盟會報告也顯示,中國境內機器人需求年成長超過25%,預估到2017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將達到10萬台,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超過40萬台。

眼見中國製造業對機器人需求這麼高,但中國自行製造的機器人比例長久以來卻偏低,高達8成的製造業高階零組件都要靠進口,市場普遍預估機器人產業每年將成長兩成左右,且預估未來5年成長速度有望再加快。而被列名要重點扶植的機器人產業又是「智慧製造」工程下最受關注領域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結合互聯網和製造業的「工業4.0」,「工業4.0」是以資訊物理系統為基礎、透過智慧製造、一次將物聯網、服務網和資料網運用到製造業的第4次工業革命。德國、美國、日本等先進已開發國家早將「工業4.0」政策提升至國家戰略等級來扶植。

反觀中國的製造業總體,長久以來處於中低端,因此,中國官方現階段積極推動穩增長的經濟結構性轉型,期望能讓中國製造業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走向中高端,解決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眼見「智慧製造」和「工業 4.0」被官方視為維穩經濟的關鍵,預計「工業 4.0」將持續為貫穿全年的投資機會。

由於官方利多政策向來是推動陸股漲升的主要動力,隨著「中國製造2025」規劃推出,被列為10大重點發展的產業有望獲得無限商機題材,舉凡數控機床、機器人、感測器、無線射頻識別、智慧晶片等智慧製造相關概念股、互聯網+、物聯網、工業4.0、IT類股、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相關受惠的標的,都是投資人可以留意的投資主題

*************************************************
紅色供應鏈崛起 半導體上游優勢流失
【陳俐妏、黃馨儀╱台北報導】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市場擔心將對台廠帶來威脅,經濟部統計處官員認為,從4月外銷訂單來看,中、港訂單年減10.3%,的確意味中國紅色供應鏈來襲,日系外資指出,中國供應鏈興起,國內半導體上游廠商競爭優勢將逐漸流失,但對金融及傳產族群會帶來新契機。
4月外銷訂單年增率為22個月來首度負成長,中、港訂單年減10.3%,經濟部統計處官員坦言,顯示中國紅色供應鏈來襲,近年中國扶植面板、半導體產業,且兩岸產業從垂直分工演變成現在的水平競爭,我面板、半導體等產品漸被中國本土供應鏈取代。
官員表示,除紅色供應鏈對台廠威脅加劇,就業情勢雖有好轉,但民間消費動能轉弱,民間投資成長不如預期,內需趨保守,下半年景氣與外銷仍要觀察。
日系外資指出,台灣出口訂單放緩,原因包括歐美需求不振,但隨新產品推出,下半年應可回溫,中國供應鏈興起對台廠的競爭,特別是以往具優勢的上游廠商,未來優勢將流失,不過產業結構改變,中國生活水準改善,陸資資本放寬,對金融、傳產族群有新契機。
日系外資指出,中國供應鏈興起,電子上游如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設計正逐漸失去競爭優勢,電子下游如F-TPK(3673)、晶電(2448)和宏達電(2498)等在中國市佔續走跌。
但因中國逐步將設備採購從美國供應商轉出,有利廣達(2382)伺服器業務,中國智慧手機規格提升,對鏡頭廠大立光(3008)也較正面。
傳統產業因中國生產成本提升,生活水準改善,對零售供應鏈廠如聚陽(1477)、豐泰(9910)可獲取更多訂單,美利達(9914)和F-金可(8406)也受惠需求提升,富邦金(2881)收購華一銀行80%股權,未來10年可貢獻集團獲利逾50%。

**********************************************
紅色供應鏈衝擊台灣科技業,有利金融及非科技業

中國前四大國有銀行,去年合計獲利4兆台幣..可見,台灣金融業(銀行與租賃業),對這塊只會有得不會有失..相對的,對台灣科技業而言,中國攻取科技這塊,未來台灣得多或失多就是未知數了..
就傳產業而言,非中國官方補助或國營的,就存在較公平的競爭,各憑本事,對台商而言,那是新且大的可開發市場,得多於失,中國很難攻入台灣市場,但台商可以攻取大陸市場.

野村證:紅色供應鏈 衝擊台灣科技業

2015-05-30 01:42
工商時報
記者張志榮/台北報導
「紅色中國」來襲,港商野村證券示警指出,來自中國的強力競爭,將對台灣科技股造成衝擊,下游硬體製造產業已受影響,半導體產業也在所難免,長期而言非科技與金融業才有機會勝出。

 根據摩根大通證券的評估,「紅色中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中的台積電與聯電等晶圓代工廠商影響不會太大,但中期而言,IC封裝測試競爭將會加劇,尤其是中國IC設計客戶比重較高的矽品;至於上銀等自動化廠商,應該可以在這波競爭中存活下來。

 中國國務院日前推出10年藍圖計畫「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引發外資圈高度關注,摩根大通證券指出,此計畫透露出政府想發展自有技術與先進製程的企圖心,與先前所推出的「互聯網+(Internet Plus)」計畫如出一轍,科技重心將由原先的消費性電子轉移至其他垂直整合領域,如自動化、運輸、居家應用、工業製造等。

 由中國官方政策主導的「紅色中國」潮來襲,台灣廠商首當其衝,繼去年巴克萊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出具多達140頁研究報告「哈囉中國,再見台灣」,引發市場討論外,今年起已開始看到外資券商鎖定中國企業舉辦投資論壇。

 如法銀巴黎證券5月20至22日甫在香港舉行「亞太區科技、媒體、電信產業投資論壇(Asia Pacific TMT Conference)」,以「正在崛起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主題,邀請以中國為主的58家亞太區企業與會;此外,摩根士丹利證券也在5月27至29日、首度在北京舉行以「平衡增長(Rebalancing The Economy)」為主題的「中國峰會(The China Summit)」,都是鎖定中國企業成長潛在商機。

 野村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楊尚倫指出,近期中國需求疲弱導致台灣出口成長力道趨緩應該只是暫時,隨著新產品推出後便可望回溫,但長期來看,來自中國廠商的競爭,對台灣科技業將造成衝擊,下游的觸控面板與LED廠商已看到市佔率流失現象,上游半導體人才流失至中國後的風險也將逐步攀升。

 相較之下,楊尚倫表示,包括勞工成本增加、生活水準提升、資本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結構性趨勢,對台灣非科技與金融業將會是長期利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